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

20070524 第十一次登陸

當天大家對"混成學習"又進一步的認識,
我詢問老師~
要不要做一篇研究是有關於" quasi-f2f 實際操作"的論文?
因為上禮拜參加一場研討會,
發現.....
研究人員對遠距教學的認知有些問題,都太理想化了!!
題目是~跨區視訊協同教學:對社會領域泥火山地理環境學習成效之研究
控制組是傳統面授教學,實驗組是跨區視訊協同教學,
我以前沒上這堂課時,會覺得這實驗或許可行,
但是,現在的佩貞覺得~~研究者何必要克服"萬難",來進行這實驗呢?
首先,使用何種軟體來進行視訊教學?成效?目的?
再來,如果控制組(高雄進行傳統教學)比實驗組(台中進行視訊協同
教學)的成效來的更好時,要如何解釋?有必要花費大筆人物力,來
進行這實驗嗎?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有何幫助?
研究者認為遠距教學最重要成功因素是"教材",
但佩貞認為除了"教材"外,重要的因素還有"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"、
"學生適不適合遠距教學"....等等
若是將教材設計的很好,沒有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也是枉然,
如何增進"教師與學習者間的互動"?
像Dr.Liu所說的,教學設計盡量貼近學習者的生活、興趣...等方法。
第四次登陸時提過,或許有經驗的教學者傳統教學,會比任何方
式教學來的更適合學習者。
這都得教學者去仔細做"前置分析",什麼教學方式(法)才是最適合學
習者的,使其達到最好的學習成效。

因此,希望老師有機會能將這次上課的經驗(大學部+研究生),
能與有興趣卻沒機會上我們課的學習者(研究者)分享,
也可以提供未來研究者參考唷!!^__^

2 則留言:

grace 提到...

哇,很好啊,看來這堂課好像還有學到一些東西哦. ^--^

跨區視訊協同教學 就是我們所謂的 quasi-f2f 嗎?

你問的這些問題,當時發表者難道沒有說明?評論者的意見如何?

遠距和傳統教學的成功因素應該大同小異,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,而這就是科技的角色,也是遠距和傳統教學不同的地方

譬如,我f2f的課,我最喜歡分組討論,然後我可以從一組走到另一組,參與部份討論,給予一對一的回饋

在這個例子中,核心是"分組", "討論" 與 "回饋"

在 online 時,活動就必須改變, 來達到類似的效果

所以很難說怎樣一定好,完全看"目的"

佩貞現在也可以將這次上課的經驗,能與有興趣卻沒機會上我們課的學習者(研究者)分享啊

其實那就是期末報告的目的

也許我們的期末報告應該是一個公開的"研討會", 歡迎系上老師同學大家共襄盛舉!! 哈哈

abcvictor 提到...

我非常認同佩貞的看法,因為教學並不是單方面的丟一堆資料出來給學生研讀,在沒有基礎與互動的情況下,丟一堆資料只會讓學生囫圇吞棗,對學生沒有實質上的幫助,與其每天想著如何用最新的科技產生不一樣的教材,不如好好想想教學的本質是什麼?製作出來的新教材是不是評估過教學成效呢?就如同我在課堂上常常說的,科技天天在進步,教師真正在注意的是好好使用科技,而不是被科技所操縱,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踏實的學到東西,而不是一堆華而不實的科技洪流下的產物。